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手札文章

課業上的困擾

隨著學長姊的腳步,我們不斷的成長、進步,只是作業也隨之增加。注重成績導致購買大量評量和複習卷,放學後前往補習班只為加強某科目成績,也許能依父母所期望的成績大幅上升,但勞累讓所需的休息時間增加,學習效率不斷下降間接影響成績,去補習班惡補只能達到一時的效果,日復一日每天不斷的重蹈覆轍進行惡性循環。我們把錯誤推給家長,卻不曾反省自己之所以沒有時間,是因為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事上,而且不懂如何運用時間。在寫作業時因為排斥所以總是草草結束,上課時因為無聊而分心影響秩序,總因上課沒有注意聽造成許多錯誤。分心的因素往往是因為無聊,但學生的本分就是念書,不認真聽講也要尊重其他同學的學習權益及老師,把握時間、運用時間,不知不覺中時間以流逝許久我們所完成的事物依舊是那麼一點,或許因個人因素無法改變成績差的事實,不過努力的用功讀書仍會有所結果,要懂得掌握時間就必須有明確的時間規劃,自訂時間表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費,許多人每天不斷的工作抱怨一天太短了,錯!時間若無限的加長,用同樣的方式依舊是缺乏效率浪費時間是自己造成的,並不是過多的課業壓力!反省自我,才能改變未來的生活。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手札文章

自由

所謂的自由指的是一個政治哲學中的概念,在此條件下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憑藉自由意志而行動,並為自身的行為負責。學術上存在對自由概念的不同見解,在對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認識上有所不同。自由包括各國憲法規定的言論信息自由和新聞自由。當然還有諸多的自由意志例如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但因學術上對於自由之概念多有不同,且自由與胡作非為僅一線之隔,因此在法律概念上則以無罪推定原則來保障人的自由權。自由在民主政治中又體現為一種精神,自由就是對什麼是正確不那麼確定的精神。或許正是如此,只不過我認為的自由是無法以口述的方式呈現,自由是否代表著野性而無拘束的意義也可能是在某種規則下行為模式的自由。我渴望自由,同學們在假日或許是與家人出門旅遊,不過大多都是不停的上課,中間只有吃飯的時間,上完一天的課神情疲憊,一回到家努力地寫著學校功課一遍一遍的複習補習班的講義、習題。短暫的放鬆無法彌補長期的壓力,家長的期望如同巨石般只為提高孩子們的表現。限制讓事物變得有條不紊,但同時也失去往日那鮮豔的色彩。真正的自由是無心靈拘束,在某物未完成的情況下,予以自由內心仍然忐忑不安無法達到所期望之結果,完成分內工作直至沒有心理負擔時才是所謂的解脫。拘束並不是是他人施壓造成的,而是自己造成的,唯有問心無愧才能擁有無憂無慮的自由。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手札文章

自由

在校時,不時聽到許多人埋怨安親班的環境、評量、複習卷、老師甚至波及家長,而每每發完考卷就會有同學害怕地把考卷放進書包,畏懼的不敢讓安親班老師看見自己的成績。四年級時,我已離開安親班與哥哥度過一個又一個下午,還記得二年級時的糗樣大聲呼喚安親班老師的我不顧旁人異樣的眼光一直在校門口徘徊,同時不斷地問路人認不認識我安親班老師,想起那件事不覺冒出冷汗。同時那也讓我體驗了待在安親班的感覺,望著窗外不知不覺中竟突然出現了想回家的念頭,那是我踏入安親班第一次想過這件事。老師的責罵、寫不完的評量和複習卷讓我漸漸厭倦了安親班的拘束,終於有天那被壓抑的情緒傾洩而出,我和哥哥因不寫評量而被罰站、打手心那次的懲罰讓我懷恨在心,隔天我和哥哥嗆爆安親班老師、撕毀評量、把老師用來打人的木條折斷甚至翻桌,趁著混亂直接暴走回家。發生事情後,我們開始和安親班老師冷戰、不寫數學功課直至退掉安親班為止,我也因此成了放縱的學生。上學期開始,爸媽開始討論課輔班的事情不禁讓我打了冷顫,同樣的景象浮現在我的腦海。但從開始到課輔班寫作業以後,我的作業總是能早早完成,會到家也有許多時間能從事我想做的事。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想奔出校園的慾望日漸劇增,總是在放學後想著離開校園,熟悉自由後忘記了拘束、習慣了放縱便不想再被綁住或許這種方式正是治本之道,不過真正的自由又是什麼呢?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研究失敗的原因

導致失敗的原因:
過程中,為了測驗非牛頓流體是否會對下沉速度造成影響時,卻發現它落下的速度照相機與計時器無法跟上,導致無法紀錄實驗過程,下次我們仍以一樣的容器來盛裝玉米漿,水位的高度應更加提升拉長物體的落下時間,彈珠落下的起點則以容器邊緣為準,沿杯壁落下藉此觀測彈珠是否沉底。
嘗試與其他議題結合:
過去的科展中,不時有非牛頓流體的議題出現。
舉凡:抗震、安全帽、跳躍現象等
我認為這其中最可行的是跳躍現象,但它無法幫助任何生活上的部分完全無任何意義,其他雖看似可行,但玉米粉及太白粉原為食品類放久了容易發臭,而面對真實情況時不比其他材料好,要能普遍應用有待發展

夢想簿

為提升自己的球技,不斷練習 
陷入了亂流浮浮沉沉,唯一的辦法來面對

希望能維持自己的成績,慢慢找回那初始的感ㄐㄩㄝ


非牛頓流體原理

非牛頓流體「Non-Newtonian fluids」-流體力學解釋
「非牛頓流體 原理」的圖片搜尋結果
圖解
在未經施力下,分子呈現出四散的狀態也就是液體狀的非牛頓流體,但在瞬間的施力下因分子被擠壓而排列整齊,因而成了固體的狀態。
牛頓流體
這種流體意味著不論流體所受的力如何,流體都能繼續流動,例如:水就是一種牛頓流體,因為不管它攪拌得多快,它都能繼續表現出流體的性質。這與非牛頓流體不一樣在非牛頓流體中,只要攪拌水面就會出現一個「洞」,或導致流體變得稀薄,黏度的下降使它流動得更多。對於牛頓流體來說,黏度只與溫度和壓強有關,與流體所受的力無關。如果流體是不可壓縮的,且黏度總是不變的。如果流體不服從這個關係,則稱為非牛頓流體。
壓強

只的是物體所受的壓力與受力面積之比叫做壓強,壓強用來比較壓力產生的效果,壓強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壓強的計算公式是:p=F/S,壓強的單位是帕斯卡符號是Pa。增大壓強的方法有:在受力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壓力或在壓力不變的情況下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有:在受力面積不變的情況下減小壓力或在壓力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受力面積。液體對容器內部的側壁和底部都有壓強,壓強隨液體深度增加而增大。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是:液體由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液體壓強還跟液體的密度有關,液體密度越大,壓強也越大。 液體內部壓強的大小可以用壓強計來測量。中文名 壓強 外文名 pressure 別稱 壓力的作用效果 表達式 p=F/S(液體為p=ρgh)提出者 帕斯卡 國際單位 帕斯卡/帕(Pa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每周進度


一、本日上課內容與進度
1.進行玉米粉的實驗,粉、水比例4:3
2.整理資料夾內容
3.器材重組
4.拍照
5.進行下沉凝滯度實驗(失敗)

二、本日上課老師問題
1.請告訴我非牛頓流體的原理,必要時用手繪呈現。(睿騰、韋曈這是上上週的問題了)
2.這一次實驗失敗的步驟、照片、失敗的原因、我要怎麼改進
3.測量下沉度時,球從何處開始放?如何知道沉底
4.我們的研究是否可以跟其他的議題結合,例如地震、聲波的偵測?

三、(照片)本週相片


四、下次上課要做的事或帶的東西
1.請帶彈珠或其他種的珠子來
2.帶測量下沉度實驗的容器
3.帶拍照的東西

五、本週作業
1.部落格記載這一次上課進度
2.找到一篇文獻。讓大家知道你看過別人做的相關研究,找到了一個最佳的比例。而且在過程中,我們也嘗試過了xx:xx或是oo:oo結果都沒有最佳比例的那個效果那麼好,所以我們採取的比例是4:3(把那一篇研究存下來,我要教大家如何寫參考文獻)(睿騰、韋曈)